(一)、標準化養豬種豬選擇
1、公豬的選擇
種豬是繁殖的主要工具,種豬的選擇將直接關系到養殖場的經濟效益。因此,在選擇公豬的過程中,要對公豬的皋丸進行考量,考察其是否均勻。公豬的體型要壯碩,這樣才能在性發育期間自主和母豬進行交配,進而提升配種成功率。
2、母豬的選擇
母豬作為仔豬繁育的主要載體,在具體選擇的過程,要重視考量母豬的個頭大小、乳頭分布狀況以及健康程度等等,結合這些因素進而對母豬生產率進行綜合評價。養豬設備在母豬處于階段時,要為母豬提供足夠的營養,同時做好接種疫苗,以避免母豬在生產過程中出現疾病,進而確保仔豬的健康。
3、仔豬管理
仔豬體質比較弱,所以需要在斷奶之前做好相關疫苗工作;保持區域溫度處于適合仔豬生長的標準;加強飼養管理力度,確保養殖場衛生狀況達到相關規定標注,進而為仔豬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。在飼養過程中,要以“少食多補”為喂養原則,并且在水源中投入一定的維生素、葡萄糖,有利于提升仔豬的抵抗力,進而提升存活率。
(二)、工廠化養豬的發展歷程
從目前來看,我國的工廠化養豬大致經歷了機械化、信息化和智能化3個階段。機械化階段通過控制設備執行各類操作,刮糞機系統完全不感知外部信息,是信息孤島的系統;信息化階段可以通過人工錄入或傳感器技術感知外界各類狀態信息,通過基本的數據分析指導操作,是簡單的信息反饋和交互的系統;智能化階段將各類數據信息互聯互通,相互融合形成智能決策和控制網絡,這個階段實質是一種全新的、復雜協同的知識自動化系統。
1、機械化階段
養殖機械化即在生豬養殖全程各個生產環節(飼喂、環境控制、消毒、防疫、清糞、廢棄物處理等)使用機械化作業代替人工操作。機械的使用節約了人工,降低了養殖成本,提高了養殖的規?;?、集約化、標準化生產水平。
養殖機械化存在的問題:(1)畜牧養殖個別環節的機械化水平很高,而有些主要環節卻很低,各個環節機械化水平呈“斷崖式”差別,全程機械化水平被拉低。(2)養殖機械在不感知外部環境的情況下執行標準劃一的操作,不能針對具體環境變化做出調整,加沒有考慮通過長期積累經驗數據指導決策。目前我國大部分中小規模豬場處于這一階段或向信息化轉型的階段。
2、信息化階段
早期數據采集主要依靠人工錄入完成,隨著物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,逐漸實現了數據自動采集,同時利用信息管理軟件地完成基本信息統計和分析,開啟養殖行業的信息化高速發展。采集的數據包括環境信息、豬只體征數據、豬只運動行為特性和生產管理數據,甚至屠宰、分銷物流信息等。
信息化面臨的困境:(1)采集數據間缺乏互聯互通機制,各種信息沒有的融合。(2)數據信息缺乏算法模型來形成閉環控制,難以實現實時、動態的操作和決策。(3)沒有建立精細養殖模型,決策和處理主要基于人的經驗,與實際需求仍有差距。目前我國集團化養豬企業大多處于這一階段。
3、智能化階段
隨著移動互聯網、物聯網、大數據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成熟,新技術與豬場生產廣泛、深入地結合,并逐步嘗試替代人的操控來自主智能化決策,使智能養殖的應用環境愈發成熟。智能養殖模式是畜牧行業的第3次革命,傳統的養殖技術和管理經驗將被化的養殖管理體系和經營模式取代,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,降低勞動成本,為畜牧業發展帶來多效益。